無線球桿儀是數控機床(CNC)動態精度檢測的核心工具,通過測量兩軸聯動形成的圓軌跡與標準軌跡的偏差,快速診斷幾何誤差、動態誤差及間隙誤差,為機床調試、補償及預防性維護提供數據支持。其核心部件為高精度伸縮式線性傳感器,兩端各有一個精密球,通過磁力碗座分別固定在機床主軸和工作臺上。當機床按預設圓軌跡運行時,傳感器實時采集實際軌跡數據,并與標準軌跡對比,分析誤差類型(如反向間隙、垂直度、伺服不匹配等)及幅值。無線設計通過藍牙傳輸數據,避免線纜干擾,支持在防護門關閉狀態下操作,提升安全性與便捷性。
一、準備工作
檢查設備:
確認無線球桿儀主機、磁力吸座、標準桿(可伸縮/固定長度)、適配器等配件齊全。
檢查電池電量:確保主機和接收器(或基站)電量充足。無線系統通常采用可充電鋰電池。
檢查球頭:確認兩端的精密球頭無損傷、無污物。
環境準備:
機床處于關機狀態。
清潔機床工作臺和主軸錐孔,確保無油污、切屑。
確保測試環境溫度穩定(避免陽光直射、空調風口),減少熱變形影響。
選擇測試平面和長度:
根據機床結構和診斷需求,確定測試平面:
XY平面(z常用)
YZ平面
XZ平面
選擇合適的標準桿長度(常見為100mm,150mm,300mm)。長度應接近被測軸行程的1/3-1/2,且能避開機床干涉。
二、安裝球桿儀
安裝固定端(Base End):
將磁力吸座牢固地吸附在機床工作臺上。
將標準桿的固定端球頭裝入磁力吸座的萬向節中,確保連接穩固。
安裝移動端(Spindle End):
將配套的主軸適配器(如BT40,BT50,CAT等)裝入機床主軸并夾緊。
將標準桿的移動端球頭裝入主軸適配器的萬向節中,確保連接穩固。
調整初始位置:
手動移動機床,使球桿儀大致處于拉伸狀態(預加載)。
調整磁力吸座位置,使兩端球頭對齊,標準桿基本與坐標軸平行。
鎖緊磁力吸座。
三、連接與校準
開啟設備:
打開無線球桿儀主機電源。
打開電腦上的專用分析軟件,并啟動無線接收模塊(如果獨立)。
建立無線連接:
在軟件中搜索并連接到球桿儀主機(通常通過藍牙或專用2.4GHz無線協議)。
確認連接成功,軟件顯示實時讀數。
零點校準(Zeroing):
在軟件中執行“零點校準”或“歸零”功能。
此時軟件將當前桿長設為基準長度(0位),消除初始安裝誤差。
四、編程與運行測試
設置測試參數:
在軟件中選擇測試類型:通常為圓測試(Circularity Test)。
設置測試方向:順時針(CW)或逆時針(CCW),建議都測試。
設置進給速度(Feed Rate):根據機床性能和標準(如ISO 230-4),通常選擇中等速度(如500-1000 mm/min)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失步。
設置測試半徑:即球桿儀的有效測量半徑(標準桿長度±預加載量)。
生成并傳輸G代碼:
軟件會自動生成標準的圓弧插補G代碼程序(如G02 X...Y...I...J...F...)。
通過U盤、RS232或網絡將G代碼程序傳送到機床CNC系統。
運行測試:
將機床切換到自動運行模式。
調用并運行傳輸的G代碼程序。
機床將按指令在選定平面內執行一個完整的圓周運動。
無線球桿儀實時測量桿長的微小變化(μm級),并通過無線方式將數據傳輸到電腦軟件。
五、數據采集與分析
數據記錄:
軟件實時繪制出實際運動軌跡圖(通常顯示為一個變形的圓)。
測試完成后,軟件自動保存數據。
結果分析:
觀察軌跡圖:根據軌跡的形狀判斷主要誤差類型:
橢圓(長軸在45°):伺服增益不匹配。
啞鈴形:反向間隙過大。
偏心圓:標尺誤差或伺服滯后。
不規則變形:導軌直線度、垂直度問題或機械松動。
查看量化數據:軟件會計算總圓度誤差(Total Circular Deviation)、各象限誤差、反向間隙值等。
對比標準:根據ISO 230-4或其他行業標準評估機床精度等級。
六、拆卸與收尾
拆卸:
測試完成后,先取下主軸端的適配器。
松開磁力吸座,取下固定端。
小心收好所有部件。
關機:
關閉球桿儀主機和接收器電源。
關閉分析軟件。
報告生成:
使用軟件生成標準化的測試報告,包含軌跡圖、數據表格、結論等,用于存檔或維修參考。